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平会议,会议由32个国家出席,主要由美国、英国、法国主导,意在解决战争问题、处置德国。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建立世界秩序的会议,其实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分赃的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最初的议案中提出了以下七大条件: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和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但是巴黎和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作为弱国、半殖民地国家,不可能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巴黎和约中有三条是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尽管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协约国,同时宣布对同盟国作战,支援协约国大量的粮食和劳动力,共计牺牲了2000多人,为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弱国无外交,即使作为战胜国,但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影响,美英法三强最终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此举大大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消息在国内传开后,举国哗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当年的5月4日,以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在北京发起了以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终于发表了一项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于1919年6月28日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一百年前,五四先驱们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掀起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走上了为民族复兴而斗争的道路。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最鲜明的精神内核就是“爱国”。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五四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山东权益的任意宰割;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五四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五四运动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革命。五四运动过程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运动过程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百年后的今天,身处新的时代下,五四运动有着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五四运动以来100年的历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同研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的时代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四精神,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永不停步地开拓前进。